日晷投影(Gnomonic Projection)是一种以球体中心为光源的透视方位投影,将球面上的大圆(如子午线、赤道)投影为直线,常用于航海、天文和地震分析。其特点是投影中心无变形,但边缘变形极大,适合绘制大圆航线或分析直线路径,但无法保持面积或角度不变形。
瓦格纳IV投影(Wagner IV Projection)是一种等积伪圆柱地图投影,由Karl Wagner提出,适用于世界地图绘制。其特点是经线为椭圆曲线,纬线为直线,极点呈直线且长度为赤道的一半,能保持面积相等但形状和角度存在畸变,尤其适合小比例尺的等积世界地图。
垂直近侧透视投影(Vertical Near-side Perspective Projection)是一种从有限距离(如卫星或高空)垂直向下观察地球的透视投影方式,通过中心投影法模拟人眼或相机的视觉效果,呈现近大远小的立体感。它常用于卫星影像或三维地图的可视化,能增强空间纵深感,但由于投影线汇聚于视点,无法保持物体的实际尺寸,仅适用于直观展示而非精确测量。
两点等距投影(Two-point Equidistant Projection)是由汉斯·毛雷尔于1919年首次描述的地图投影方法,属于改良的方位投影类型。该投影通过选定两个轨迹点作为基准配置,确保地图上任一其他点到这两个点的距离与地球球面实际距离一致。查尔斯·F·克洛斯于1921年独立提出了相同投影方法。
泰晤士投影(Times Projection)是一种用于绘制世界地图的折衷伪圆柱地图投影,也是一种经过改良的具有弯曲经线的高尔立体投影,主要用于将地球表面的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平面上的表示。这种投影方法通常用于特定类型的地图制作,如世界地图或区域地图,以平衡形状、面积和距离的变形。
等距圆锥投影是一种保持经线方向上距离准确性的地图投影方式,常用于中纬度地区的地图绘制。它通过圆锥面与地球相切或相割,在保持特定方向距离不变的同时,会牺牲部分形状和面积精度。适用于南北跨度较大的区域(如俄罗斯、加拿大)的行政区划图或交通路线图。
皮尔斯梅花投影(Peirce Quincuncial Projection)是一种等角地图投影方法,由Charles S. Peirce于1879年提出,其特点是将地球表面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,通过几何变换将北半球显示为正方形,南半球则分裂为四个三角形并围绕北半球排列,形成五角形或菱形结构。
帕特森投影(Patterson projection)是一种折衷圆柱地图投影,由Tom Patterson于2014年设计,旨在减少高纬度地区的面积夸大程度。其特点是将世界地图绘制在宽高比约为0.57的矩形中,相比米勒投影等传统圆柱投影,能更均衡地表现不同纬度的形状和比例。
洛西马塔尔投影最早由卡尔西蒙在1935年独立创立。这种投影的特点在于,恒向线在投影上呈现为直线形态,且其起始点位于中央子午线与中央纬线的交汇处。洛西马塔尔投影由卡尔西蒙创立,确保恒向线准确性,方位角和比例精确。
洪特尼投影即洪特尼斜轴墨卡托投影,也称作斜圆柱正形或改良斜正形投影,是斜轴墨卡托投影的派生版本,由Martin Hotine于1946年提出公式,专用于为斜向延伸(既不朝南北也不朝东西方向)的区域绘制等角地图,保持局部形状真实,但随距中心线距离增加,面积、距离和比例畸变会增大。